7-9 旅游规划 (25 分)

7-9 旅游规划 (25 分)

有了一张自驾旅游路线图,你会知道城市间的高速公路长度、以及该公路要收取的过路费。现在需要你写一个程序,帮助前来咨询的游客找一条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最短路径。如果有若干条路径都是最短的,那么需要输出最便宜的一条路径。

输入格式:

输入说明:输入数据的第1行给出4个正整数$N$、$M$、$S$、$D$,其中$N$(2≤$N$≤500)是城市的个数,顺便假设城市的编号为0~($N$−1);$M$是高速公路的条数;$S$是出发地的城市编号;$D$是目的地的城市编号。随后的$M$行中,每行给出一条高速公路的信息,分别是:城市1、城市2、高速公路长度、收费额,中间用空格分开,数字均为整数且不超过500。输入保证解的存在。

输出格式:

在一行里输出路径的长度和收费总额,数字间以空格分隔,输出结尾不能有多余空格。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4 5 0 3
0 1 1 20
1 3 2 30
0 3 4 10
0 2 2 20
2 3 1 20

输出样例:

1
3 40

7-8 哈利·波特的考试 (25 分)

7-8 哈利·波特的考试 (25 分)

哈利·波特要考试了,他需要你的帮助。这门课学的是用魔咒将一种动物变成另一种动物的本事。例如将猫变成老鼠的魔咒是haha,将老鼠变成鱼的魔咒是hehe等等。反方向变化的魔咒就是简单地将原来的魔咒倒过来念,例如ahah可以将老鼠变成猫。另外,如果想把猫变成鱼,可以通过念一个直接魔咒lalala,也可以将猫变老鼠、老鼠变鱼的魔咒连起来念:hahahehe。

现在哈利·波特的手里有一本教材,里面列出了所有的变形魔咒和能变的动物。老师允许他自己带一只动物去考场,要考察他把这只动物变成任意一只指定动物的本事。于是他来问你:带什么动物去可以让最难变的那种动物(即该动物变为哈利·波特自己带去的动物所需要的魔咒最长)需要的魔咒最短?例如:如果只有猫、鼠、鱼,则显然哈利·波特应该带鼠去,因为鼠变成另外两种动物都只需要念4个字符;而如果带猫去,则至少需要念6个字符才能把猫变成鱼;同理,带鱼去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输入格式:

输入说明: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N$ (≤100)和$M$,其中$N$是考试涉及的动物总数,$M$是用于直接变形的魔咒条数。为简单起见,我们将动物按1~$N$编号。随后$M$行,每行给出了3个正整数,分别是两种动物的编号、以及它们之间变形需要的魔咒的长度(≤100),数字之间用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哈利·波特应该带去考场的动物的编号、以及最长的变形魔咒的长度,中间以空格分隔。如果只带1只动物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变形要求的,则输出0。如果有若干只动物都可以备选,则输出编号最小的那只。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11
3 4 70
1 2 1
5 4 50
2 6 50
5 6 60
1 3 70
4 6 60
3 6 80
5 1 100
2 4 60
5 2 80

输出样例:

1
4 70

7-7 六度空间 (30 分)

7-7 六度空间 (30 分)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图1所示。


图1 六度空间示意图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数N(1<$N$≤104,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7-6 列出连通集 (25 分)

7-6 列出连通集 (25 分)

给定一个有$N$个顶点和$E$条边的无向图,请用DFS和BFS分别列出其所有的连通集。假设顶点从0到$N$−1编号。进行搜索时,假设我们总是从编号最小的顶点出发,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访问邻接点。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2个整数$N(0<N \leq 10)$和$E$,分别是图的顶点数和边数。随后$E$行,每行给出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每行中的数字之间用1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按照”{$ v_1 v_2 \dots v_k $}”的格式,每行输出一个连通集。先输出DFS的结果,再输出BFS的结果。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7
8 6
0 7
0 1
2 0
4 1
2 4
3 5

输出样例:

1
2
3
4
5
6
{ 0 1 4 2 7 }
{ 3 5 }
{ 6 }
{ 0 1 2 7 4 }
{ 3 5 }
{ 6 }

7-5 堆中的路径 (25 分)

7-5 堆中的路径 (25 分)

将一系列给定数字插入一个初始为空的小顶堆H[]。随后对任意给定的下标i,打印从H[i]到根结点的路径。

输入格式:

每组测试第1行包含2个正整数$N$和$M(\leq 1000)$,分别是插入元素的个数、以及需要打印的路径条数。下一行给出区间[-10000, 10000]内的$N$个要被插入一个初始为空的小顶堆的整数。最后一行给出$M$个下标。

输出格式:

对输入中给出的每个下标i,在一行中输出从H[i]到根结点的路径上的数据。数字间以1个空格分隔,行末不得有多余空格。

输入样例:

1
2
3
5 3
46 23 26 24 10
5 4 3

输出样例:

1
2
3
24 23 10
46 23 10
26 10

7-4 是否同一棵二叉搜索树 (25 分)

7-4 是否同一棵二叉搜索树 (25 分)

给定一个插入序列就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搜索树。然而,一棵给定的二叉搜索树却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插入序列得到。例如分别按照序列{2, 1, 3}和{2, 3, 1}插入初始为空的二叉搜索树,都得到一样的结果。于是对于输入的各种插入序列,你需要判断它们是否能生成一样的二叉搜索树。

输入格式:

输入包含若干组测试数据。每组数据的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N (\leq 10)$和$L$,分别是每个序列插入元素的个数和需要检查的序列个数。第2行给出$N$个以空格分隔的正整数,作为初始插入序列。最后L行,每行给出$N$个插入的元素,属于$L$个需要检查的序列。

简单起见,我们保证每个插入序列都是1到$N$的一个排列。当读到$N$为0时,标志输入结束,这组数据不要处理。

输出格式:

对每一组需要检查的序列,如果其生成的二叉搜索树跟对应的初始序列生成的一样,输出“Yes”,否则输出“No”。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7
8
4 2
3 1 4 2
3 4 1 2
3 2 4 1
2 1
2 1
1 2
0

输出样例:

1
2
3
Yes
No
No

鸣谢青岛大学周强老师补充测试数据!

7-3 树的同构 (25 分)

7-3 树的同构 (25 分)

给定两棵树T1和T2。如果T1可以通过若干次左右孩子互换就变成T2,则我们称两棵树是“同构”的。例如图1给出的两棵树就是同构的,因为我们把其中一棵树的结点A、B、G的左右孩子互换后,就得到另外一棵树。而图2就不是同构的。

图1

图2

现给定两棵树,请你判断它们是否是同构的。

输入格式:

输入给出2棵二叉树树的信息。对于每棵树,首先在一行中给出一个非负整数N (≤10),即该树的结点数(此时假设结点从0到N−1编号);随后N行,第i行对应编号第i个结点,给出该结点中存储的1个英文大写字母、其左孩子结点的编号、右孩子结点的编号。如果孩子结点为空,则在相应位置上给出“-”。给出的数据间用一个空格分隔。注意:题目保证每个结点中存储的字母是不同的。

输出格式:

如果两棵树是同构的,输出“Yes”,否则输出“No”。

输入样例1(对应图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A 1 2
B 3 4
C 5 -
D - -
E 6 -
G 7 -
F - -
H - -
8
G - 4
B 7 6
F - -
A 5 1
H - -
C 0 -
D - -
E 2 -

输出样例1:

1
Yes

输入样例2(对应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B 5 7
F - -
A 0 3
C 6 -
H - -
D - -
G 4 -
E 1 -
8
D 6 -
B 5 -
E - -
H - -
C 0 2
G - 3
F - -
A 1 4

输出样例2:

1
No

7-2 一元多项式的乘法与加法运算 (20 分)

7-2 一元多项式的乘法与加法运算 (20 分)

设计函数分别求两个一元多项式的乘积与和。

输入格式:

输入分2行,每行分别先给出多项式非零项的个数,再以指数递降方式输入一个多项式非零项系数和指数(绝对值均为不超过1000的整数)。数字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分2行,分别以指数递降方式输出乘积多项式以及和多项式非零项的系数和指数。数字间以空格分隔,但结尾不能有多余空格。零多项式应输出0 0

输入样例:

1
2
4 3 4 -5 2  6 1  -2 0
3 5 20 -7 4 3 1

输出样例:

1
2
15 24 -25 22 30 21 -10 20 -21 8 35 6 -33 5 14 4 -15 3 18 2 -6 1
5 20 -4 4 -5 2 9 1 -2 0

7-1 最大子列和问题 (20 分)

7-1 最大子列和问题 (20 分)

给定K个整数组成的序列${ N_1, N_2, \dots, N_K },“$连续子列”被定义为$\left{N_{i}, N_{i+1}, \dots, N_{j}\right}$,其中$ 1 \leq i \leq j \leq K $。“最大子列和”则被定义为所有连续子列元素的和中最大者。例如给定序列{ -2, 11, -4, 13, -5, -2 },其连续子列{ 11, -4, 13 }有最大的和20。现要求你编写程序,计算给定整数序列的最大子列和。

本题旨在测试各种不同的算法在各种数据情况下的表现。各组测试数据特点如下:

  • 数据1:与样例等价,测试基本正确性;
  • 数据2:102个随机整数;
  • 数据3:103个随机整数;
  • 数据4:104个随机整数;
  • 数据5:105个随机整数;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正整数$K (\leq 100000)$;第2行给出$K$个整数,其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在一行中输出最大子列和。如果序列中所有整数皆为负数,则输出0。

输入样例:

1
2
6
-2 11 -4 13 -5 -2

输出样例:

1
20

6-12 二叉搜索树的操作集 (30 分)

6-12 二叉搜索树的操作集 (30 分)

本题要求实现给定二叉搜索树的5种常用操作。

函数接口定义:

1
2
3
4
5
BinTree Insert(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BinTree Delete(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Position Find(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Position FindMin( BinTree BST );
Position FindMax( BinTree BST );

其中BinTree结构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typedef struct TNode *Position;
typedef Position BinTree;
struct TNode{
ElementType Data;
BinTree Left;
BinTree Right;
};
  • 函数InsertX插入二叉搜索树BST并返回结果树的根结点指针;
  • 函数DeleteX从二叉搜索树BST中删除,并返回结果树的根结点指针;如果X不在树中,则打印一行Not Found并返回原树的根结点指针;
  • 函数Find在二叉搜索树BST中找到X,返回该结点的指针;如果找不到则返回空指针;
  • 函数FindMin返回二叉搜索树BST中最小元结点的指针;
  • 函数FindMax返回二叉搜索树BST中最大元结点的指针。

裁判测试程序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int ElementType;
typedef struct TNode *Position;
typedef Position BinTree;
struct TNode{
ElementType Data;
BinTree Left;
BinTree Right;
};

void PreorderTraversal( BinTree BT ); /* 先序遍历,由裁判实现,细节不表 */
void InorderTraversal( BinTree BT ); /* 中序遍历,由裁判实现,细节不表 */

BinTree Insert(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BinTree Delete(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Position Find( BinTree BST, ElementType X );
Position FindMin( BinTree BST );
Position FindMax( BinTree BST );

int main()
{
BinTree BST, MinP, MaxP, Tmp;
ElementType X;
int N, i;

BST = NULL;
scanf("%d", &N);
for ( i=0; i<N; i++ ) {
scanf("%d", &X);
BST = Insert(BST, X);
}
printf("Preorder:"); PreorderTraversal(BST); printf("\n");
MinP = FindMin(BST);
MaxP = FindMax(BST);
scanf("%d", &N);
for( i=0; i<N; i++ ) {
scanf("%d", &X);
Tmp = Find(BST, X);
if (Tmp == NULL) printf("%d is not found\n", X);
else {
printf("%d is found\n", Tmp->Data);
if (Tmp==MinP) printf("%d is the smallest key\n", Tmp->Data);
if (Tmp==MaxP) printf("%d is the largest key\n", Tmp->Data);
}
}
scanf("%d", &N);
for( i=0; i<N; i++ ) {
scanf("%d", &X);
BST = Delete(BST, X);
}
printf("Inorder:"); InorderTraversal(BST); printf("\n");

return 0;
}
/* 你的代码将被嵌在这里 */

输入样例:

1
2
3
4
5
6
10
5 8 6 2 4 1 0 10 9 7
5
6 3 10 0 5
5
5 7 0 10 3

输出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Preorder: 5 2 1 0 4 8 6 7 10 9
6 is found
3 is not found
10 is found
10 is the largest key
0 is found
0 is the smallest key
5 is found
Not Found
Inorder: 1 2 4 6 8 9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